查看原文
其他

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朱育帆教授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1

2021 LA风景园林奖评审团


采访专家:朱育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内第一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首个国际贡献大奖,荣获国内外众多知名奖项,师从孟兆祯和吴良镛两位国宝级院士。


在多年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中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独特的体会与感悟。设计作品在具备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更兼具国际宏观视野。实践项目多次获得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及ASLA(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奖项。代表作有北京香山81号院、青海原子城爱国主义基地纪念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等。


采访者:赵晶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风景园林》副主编

中国风景园林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采访视频全程
更多视频请关注《风景园林》抖音号:LA7675


QA&


Q1

您认为在当下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有哪些方面应该被讨论和关注?

A:

我想我们这个学科(LA)作为经典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之一可以大致把它切成两个大的板块来看设计实践中所应讨论和关注的问题,就是探讨人文和探讨自然生态。一个是关于生态命题在新世纪的深刻探讨,还有一个是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各自的文化多样性如何在我们专业上得到体现。


如果是具体探讨设计奖的评选导向的话,LA的设计实践必然是人和自然相互关系的体现,更明确的话应该是交融关系的语境,我更愿意看到的是设计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交融质量的与时俱进和哲学思考的精进。如果涉及到人和文化,在当下我个人觉得整体趋势对于中国文化自身的回归还是比较明显的,无论时机成熟与否,不能回避对自身文化价值和认可度的深刻探讨。


一直在说文化传承,大家好像觉得都谈腻了,其实这是永恒的话题。我觉得有一点特别清楚的现象是:现在可以看到全球好像做设计都是一个模子,总体惊人的趋同,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有他做的细一点,局部把握的好一点,然后某些国家整体社会水平高一点,最后结果好一点,但是其实大家的价值体系都变成一样的,但凭什么一样呢?如果从多样性角度来说,如同物种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对于生态系统关键意义,文化也是一样的,你的多元性最后就会支撑你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那就请从传承的点滴做起,那是多样性的基石。但是我觉得从奖项角度来说,确实是要敏锐地发掘特别新的发展方向、新的可能性,还有就是鼓励让自身文化更鲜活的方向。


像现在有设置很多奖项,特别是近些年地产类型的奖项社会影响也不小。那么LA风景园林奖在这其中到底要做到什么切入点?其实相对来说轮廓就会被界定的比较清楚,因为一些奖项受限于体制做不到,而你们就可以做,因为相对没有那么大的局限性,这样就变成你们有别于其他奖项的特点。比如最近的三联人文奖我觉得也是这样,它在这么多成熟的建筑奖项体系中要突围做一个特别文化价值导向的奖项,他们找到了合适他们的出发点,我觉得就有这个机会来做。


(Q:还是应该去发掘本土的或者人文的多元特征?)

我觉得从文化角度是一定要那么做的,但是这跟时间长轴又有关系,就是你越成熟,会越理解这个厚度。但是我觉得从一个奖项角度来说,从支撑体系能更走长一点的角度来说,还是要有一定深度的判断才行。



Q2

您觉得中国需要一个怎样的LA风景园林奖?

A:

风景园林奖其实也挺多了,我觉得LA想办的话,最主要的应该有一个杂志自己的角度,这点实际上是使它区别于其他举办者办奖的角度,我想社会应该是多样性的,可能不同领域的角度它办奖的时候价值取向会有一定差别,最终形成良性的补差,这个补差实际上正是LA办这个奖所需要的。



Q3

您如何理解生态贡献、社区贡献、人文关怀以及创新探索这四个子奖项的评选维度和评奖标准?

A:

某种角度前三个子奖项其实是一个类别,这类别里边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在时间维度上的是长跨度,也就是说它不应该是个对于短期行为的判断,需要通过一个相对长的周期来判断它是不是有成效,无论是生态的还是人文关怀的,它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秀”,但在当下很容易会被通过表现为一种“秀”来获得认可,“秀”正演变为一种驱动力。


但是这又是另外一个考察的难度,因为你怎么能判断出这种稳定性并且还认为这个是有价值的,这个其实是评奖的时候我个人认为的难点,因为我觉得现在当下节奏都很快,如果把它做成一个短轴行为的话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比如说第四类的创新,但创新也可以是个长轴奖,但是其实从历史维度来说创新奖本质就是对于短时间轴行为贡献的鼓励。所以对于我来说,如果这个奖的重心会放在这四个板块的话,那么它的难度恰恰就在这个地方,就是如何去把握、去体现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标准。

 

生态贡献

当前中国已经明确步入碳中和碳达峰的时代,对于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整体影响是巨大深远的,我个人觉得对于生态的贡献的强调其实是新时代维度下人类社会发展结构再整合的机遇。基于地球人类自身生存的大势,“生态”将继续会被予以高位,生态贡献将被分配到各行各业,LA当然要为地球人居的生境改善作持续性的贡献,尤其中国的LA行业要对此发展出自身的特殊价值。


尽管当下环境把“生态”提的那么高,但是大家对生态这个词其实各有各的理解,对自然也各有各的理解,然后评价体系也各有各的标准。从我们这个专业角度来说,LA在生态领域肯定应该有与之相应的话语权的,毕竟实践面儿放在那,但仍任重道远。


社区贡献与人文关怀

从概念角度我觉得社区贡献应该包括人文关怀的内容,人文关怀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在社区这个层面,两者至少有很大的交集。社区贡献奖初衷似乎是针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而人文关怀奖则更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尊严、公平和自由的体现。我有参与过不少住区的设计工作,它一个特别典型的特点就是设计作为溢价的高效手段,貌似是为局部人服务的,为那些有能力来买房子的那些人服务的,房价越高,大家越会质疑这个板块实践的社会价值。当然还有很多其它城市意义公共空间属性的内容实践,但我个人认为住区环境营建仍是人居理想环境营建方向上最具建成引领意义的前沿性和实验性探索,无论是技术还是意识,有需求有资本。


另外一个其实是剥开的,近些年如社区共建等是在专业上反复被探讨和实践的话题群,这种偏社会实践的类型,其中的社会因子让规划设计呈像更鲜活,成为相当新奇的一种视角,但它应该着力寻求与体制的匹配(相互的),如果做不到这点,它就会变成一种表面的文章。但是它又可能给你一个发展方向的启示,这涉及到我刚才所谈到的时间长轴,如果你没有一个周期去判断它是不是真正有效,那么这个奖就有可能就变成对一种表演的认可。我们奖项是支撑它带来的新的可能性?还是支撑它所真正带给社会的良性变化?这个其实还是有点区别的,我觉得生态贡献奖也有这个问题。


创新探索

我觉得创新探索是这四个子项奖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因为前面其他奖或多或少似乎可能有些覆盖创新的因素,但是并没有完全针对于创新,无论是规划创新还是设计创新,意识的创新还是手段的创新,其实都没有被特别专项的讨论过,特别应该被鼓励,但是如果没有作品达到这个要求我觉得就可以零颁,它要真正的起到这种作用。

 

*采访内容为评审专家对LA风景园林奖阐述的个人观点,由专家授权组委会发布


往期采访回顾

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风景园林》杂志主编郑曦教授


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教授


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URBANUS都市实践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王辉


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王向荣教授


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同济景观学系主任/同济设计集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设计师章明


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名誉董事长朱祥明


相关内容

评审团专家公布 | 2021 LA风景园林奖


2021 LA风景园林奖申报答疑


2021 LA风景园林奖征集通知


*申报项目应为已建成作品,建成时间须在2017年1月1日-2021年7月31日之间,规划中及未建成项目不在本次LA风景园林奖评审范围内。


评奖日程

注册申报:2021年09月01日24点前;

主办方对提交的报名表进行资格确认,发放申报编号。参赛项目一经确认,非不可抗力外不接受变更调整。

成果提交:2021年09月20日24点前;

文件打包发至官方邮箱。

线上初评阶段:2021年10-11月;

经过初评选出入围作品。

终评阶段:2021年12月;

经过终评选出卓越作品。

颁奖典礼:2022年1月。


主办单位

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

LOGO设计 盛和创亿

采访海报设计 汉风唐韵

征集海报设计 王馨艺

视效素材已取得授权

视频拍摄剪辑 创鸿文化

微信编辑 李梓瑜

审核 曹娟 赵晶 张诗阳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